残疾人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,金融服务、日常消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。然而,由于身体的不便以及身体机能的局限,在获取信息、辨别风险、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,他们在消费时可能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。
一、案例回顾
独居的残疾人赵大爷,平日里生活较为拮据。某天上午,家里的固定电话突然响起,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语气十分亲切的声音:“赵大爷,您好啊!我是咱市民政局负责残疾补贴发放工作的小李。”赵大爷一听是民政局的工作人员,心里顿时放松了警惕。对方接着说道:“赵大爷,告诉您一个好消息,经过我们最新的审核,您完全符合领取一笔专项残疾补贴的条件,这可是国家专门为像您这样的困难残疾人设立的福利政策,补贴金额有5000块呢!”赵大爷听到这个消息,既惊喜又有些疑惑,问道:“真的吗?我咋从来没听说过这个政策啊?”“大爷,这是新出台的政策,很多人还不知道呢。现在就差最后一步手续了,只要您缴纳500元的手续费用于办理相关文件,这5000块补贴马上就能打到您的银行卡里。而且这500元手续费后续还会退还一部分给您呢。”对方信誓旦旦地解释道。
赵大爷因对政策不太了解,又一心渴望能得到这笔补贴改善生活,再加上对方说话热情又专业,便逐渐打消了疑虑。他小心翼翼地问道:“那我咋把这钱给你啊?”对方立刻说道:“大爷,您直接把钱转到我们民政局的指定账户就行,我这就把账号给您发过去,您收到短信后,按照上面的信息操作就行。为了尽快让您拿到补贴,您可得抓紧时间转账哦。”
没过一会儿,赵大爷的手机收到了一条短信,上面有一个银行账号和转账说明。赵大爷没有丝毫犹豫,拄着拐杖来到附近的银行,将500元手续费转到了指定账户。
然而,转账完成后,赵大爷满心欢喜地等待补贴到账,可几天过去了,银行卡里却始终没有动静。他尝试拨打之前那个“小李”的电话,却发现对方已关机。赵大爷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,顿时心急如焚,懊悔不已。
二、案例分析
电信诈骗分子常常将目标对准弱势群体,利用他们对政策的不熟悉和经济上的需求进行诈骗。在这个案例中,诈骗分子通过伪装成政府工作人员,利用赵大爷对残疾补贴政策的不了解以及渴望改善生活的心理,步步设套。
三、风险提示
1、在接到类似电话时,务必保持高度警惕,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说辞,更不要轻易转账汇款。
2、应及时与当地政府部门或社区工作人员核实情况,确认信息真实性。
3、特殊人群自身应不断提升消费安全意识,掌握消费维权的方法和途径。
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温馨提示您:特殊群体在消费过程中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怀与保护。相关部门、金融机构、街道社区也应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防诈骗宣传教育,提高其防范意识,比如定期讲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案例,让特殊群体避免成为诈骗受害者,共同为特殊群体营造一个安全、公平、便利的消费环境。
推荐阅读: